眼下,中国正迎来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高峰期。用人单位扎堆招聘,学生求职的花费也一路高涨,“求职成本”已成为大学生常常谈起的苦涩话题。
刚赶回湖北武汉老家参加完一家银行先进轮面试的一名大学生,又急匆匆乘坐火车赶回北京,因为这里还有宣讲会、面试等着他。一趟来回的火车票花去1025元,但“这才是刚刚开始”。
为了求职,他已经花费近2000元添置了正装、皮鞋等。“如果你在见人先进面的时候都比较邋遢,别人会觉得你对这个公司不够重视。”他这样解释。
除了经济压力,复杂网申、多轮面试背后的隐性时间成本,以及数月付出最终却被淘汰出局的精神打击,更是让大学生不堪重负。
“求职路上最大的成本是时间。”一位过来人说,“网申、笔试、面试,每投一个新的单位都周而复始。特别是银行的网申最让人崩溃,基本上每一个都要做一个下午。”
种种吐槽背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生动写照。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不少求职者感到形势依然严峻。
“市场想要包子,高校却送来面包”“一边是大学生求职难,一边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在就业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屡被诟病。
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但相比之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却是缓慢的。
他说,现在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轨现象十分明显。一些高校专业设置大而全,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失去核心竞争力,在求职中遇到困难也就难免。
就业专家认为,为向社会输送充裕的合格人才,高校除了跟随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外,还应加强质量管理,改变目前“严进宽出”甚至“宽进宽出”现象,提高大学生毕业门槛,切实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Copyright © 约聘网 陕ICP备20011932号-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慧忠里洛克时代B栋15A07室 EMAIL:1831288186@qq.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