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606-555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就业指导

专家解读:农村大学生就业为何总处在下风

来源:约聘网 时间:2015-06-23 作者:约聘网 浏览量:

进入6月份,本轮大学生就业周期已近尾声。据悉,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依然困难,部分毕业生受困于经济压力而仓促就业、低水平就业。

高校教师和专家表示,农村大学生仍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多重因素削弱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力”,须给予关注。

难就业怕待业

从统计数据看,相较城镇户籍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调查发现,2008~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实现就业的为20.7%,其中,29.1%来自乡镇,25.7%来自农村,而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仅为13.2%。

除了工作难找,多数农村大学生受困于经济压力,不敢待业,就业层次也相较偏低。

多重因素削弱“就业力”

农村大学生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导致就业力不足。专家认为,一方面,农村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偏重应试,即使完成了高等教育,也在综合素质和个人自信等方面存在“短板”。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削弱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力”。优质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且越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差异越明显:在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高校中,非农业户籍学生比例均超过四分之三;农业户口学生更多地集中在大专院校中,比例达到35%。

此外,求职市场中的不公平竞争、“拼关系”现象也挤压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加强指导学以致用

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有专家和高校教师认为,要警惕这些负面因素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

其一,“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使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意愿降低,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而农村人上大学意愿下降又成为高中和高等教育机会城乡不平等持续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初中辍学现象难以消除。

其二,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往往寄予厚望,这无形之中也给学生本人增加了心理压力,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易诱发学生的心理异常与行为偏差。

为此,受访部分高校教师和专家建议,未来首先要努力帮助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其三,应在高校推出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农村大学生就业服务,加强研究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形势,优化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并整合高校资源为农村大学生寻找更多就业机会。

最后,综合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农村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心态,不要总觉得矮人一截,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约聘网 陕ICP备20011932号-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慧忠里洛克时代B栋15A07室 EMAIL:1831288186@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