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606-555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场资讯

罗振宇:这一代人的学习和浮躁

来源:搜狐 时间:2017-03-29 作者:约聘网 浏览量:

关于碎片化学习到底是不是一场骗局有过很多的讨论了,不过前两天看到罗辑思维的一篇《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与焦虑》后,我更焦虑了。难道我和他不是同一代人?

罗振宇非常擅用概念词汇,他用最近的热词 “学习焦虑”、 “阶层固化”“知识爆炸”引出了当前学习面临的3个变化:

学习越来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学习越来越跨界化。

听起来都挺有道理吧?罗振宇博览群书,不但书看的多看得快,嘴皮子还能跟得上,又有商业头脑而且还有执行力,他不成功才怪!但我一直觉得罗辑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什么逻辑思维。

老实讲,我只做了几年的企业培训和高管教练,之前20年都是在500强企业做管理。但就以我这么浅薄的培训和教练经验来看,关于如何学习以及知识的本质,他这篇文章无论从内容还是逻辑上来讲都漏洞百出到让人瞠目结舌。

1.学习概念 ≠ 学习;知道 ≠ 做到

罗辑思维非常擅用大词,他也发明了很多概念比如:U盘化,父爱算法等等。关于学习的本质,他是这么说的:

20多岁你就大学毕业了,整个社会没有为终身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怎么办呢?即通过不断的搜集新概念来高效的学习

他接着引用李笑来老师上学时候是如何通过啃概念考试拿高分的,并总结到:“掌握知识的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将掌握概念和掌握知识等同,将考高分和学知识等同,这让我彻底怀疑这个人到底懂不懂什么是学习?也怪不得很多人患了“概念癌”,满嘴喷概念,但你让他仔细解释一下,他也说不出个什么P!

其实论喷概念,谁也不可能喷过学术界的人。他们每天干什么的?就是创造概念,解读概念啊。可是你怎么没见过他们出来喷概念呢?放眼望去,市面上到处喷的并没一个是高学历的,且不要说名校出身了。

答案很简单:1)他们不会喷 2)他们也不敢喷 。

七年前我一边工作一边在英国念兼职的工商管理博士。先进个需要掌握的能力就是看学术文献。每篇文献差不多三四万字。一开始我发现很多文献,看上去每个字都懂,凑在一起就是不知道这段文字到底在讲什么?

后来我明白了,不是我笨,也不是我英语不好,而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应用场景就是在干讲概念。一旦进入到案例,我就明白这篇文章到底是在说什么了。更何况很多学术界的文章是不讲人话的,更何况喷了。

罗辑思维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常用故事+概念的形式。他又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只不过他讲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场景。

什么叫做应用场景?就是这个概念放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那么在真正的线下培训中,面对那些带着现实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学员,好的培训师通常是怎么讲概念的呢?

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案例+练习+反馈+概念的形式。学员通过参与到案例或者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学到的知识点,老师鼓励学员反思观察并给出反馈,最后再把它升华成一个抽象概念。

而学习概念根本不是最终目的,知道也不等于能做到。通过培训或教练,帮助学员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行为改变才是。这就是为什么线下的学习又费时间又贵的原因,因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还会讲的老师并不多,如果有都不便宜。


2.碎片化输入≠ 碎片化输出

关于碎片化学习,罗辑思维在文章里是这样说的:

再聪明的大脑他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

知识的产生就是碎片化的。你看《论语》,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一些碎片化的对答嘛……

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它一直如此。

看到这儿,我都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了。罗教主,请问您发表过论文吗? 论文是这么拍脑袋发表的吗?如果真是这样,就算我再笨,一篇论文也不可能写一年啊!

孔子如果还活着,是不是要变作屈原跳湖算了!我们的儒家思想闹了半天就是一堆碎片化的对答?那苏格拉底和学生,耶稣和门徒的对话也不过就是碎片化的故事而已喽?

如果这么讲,下次罗胖也不用买手机了,不如我送他一堆碎片化的手机零件,反正碎片化进,碎片化出嘛!

碎片化输入不代表碎片化的输出,除非这个人根本没有动脑子,所以说“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实在是缺乏逻辑。以上那段铺垫不过是进一步给碎片化学习合理化:

“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上上大吉了,你没有白读啊,上课也是一样。”

然后他引用了北大薛兆丰教授“得到”上讲经济学的例子,意在让读者感觉:你也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去上什么学了,不如来“得到”上听听就完了。浮躁的年代,多么正中下怀的解决方案!

可一个号称终身学习的人,把学习的结果单单理解成为“动人的场景”和“几个金句”让我觉得这是对“学习”这两个字巨大的侮辱。难怪他讲的东西不过都是一些动人场景+几个金句的堆积。

3.知识的本质

如果说前两条只不过是话术上的不同理解,那这最后一条关于知识的本质,我可是在本质上无法认同。

不计成本,成败利钝的追求知识,这是专业学者干的事情。可是我们不是,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对一个一个的目标去行动的。行动一步获得反馈,调整行动,继续往前走,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偶尔亮起来的一小片天空,这是我们要抓住的线索,然后据此行动。立定目标,然后随时抠动扳机,这就是我们面对知识的态度。

我在美国念的MBA,在英国读的博士,要说念的书也不少了,又工作了20年,可我还是先进次听人这么定义知识。在我看来,

知识不是偶尔亮起来的天空,知识就是天空。

偶尔亮起来的是也许是灵感,也许是从哪个牛人听来的经验,段子,但这些都不是知识。

知识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创造知识的人是这个俗世最后一片净土,所以请不要随便玷污人家的努力。

即便是做知识二道贩子也可以做的更有节操一点吧?知识变现没错,但现编知识就不要脸了。

罗振宇说他一进书店看到那么多书,想想自己一辈子都看不完就感到无比焦虑。上学的时候,我每次一走进图书馆,看到那一排排的书,我从没感到焦虑过,有的仅仅是对知识的无比敬畏。

焦虑是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没做什么才会焦虑。而我从来也不觉得我应该掌握所有知识,因为从上学先进天,白发苍苍的英国老教授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我们要做的就是为知识体系创造贡献 (Contributing to the body of knowledge)

先进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困惑至极。知识体系长啥样?读了上百篇文献,写了10万字的论文之后,我终于明白知识体系就像大海一样浩瀚,任何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过能贡献几滴水就已经不错了。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知识工作者在默默无闻的创造着知识。

我仅仅是想鼓励大家带着批判性思维,用自己的脑子去判断哪些线上或线下学习产品是适合你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约聘网 陕ICP备20011932号-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慧忠里洛克时代B栋15A07室 EMAIL:1831288186@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